(课程编号:15047 学时:20 学分:1)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建立在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性新兴学科。教师应注重本课程与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的衔接,并结合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壤——这一环境要素在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主要作用与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机理和过程。学生将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土壤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初步具备从事土壤环境调查、评价及治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作用和影响,探索保护性利用土壤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内容包括: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基本性质;土壤发生发育演变的趋势,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过程的影响;土壤及其边界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分布规律;以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为基础,对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方向作出科学预测。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应能充分认识保护土壤环境、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深刻含义;在学习土壤基本物质组成和基本性状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掌握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范围;熟悉土壤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基本了解污染土壤(比如重金属污染土壤、农药污染土壤、几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污染土壤等)综合治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四、教学安排
1、土壤基本物质组成(2学时):主要介绍土壤粘粒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溶液、土壤空气等。
2、土壤基本性状(2学时):主要介绍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土壤的缓冲性能。
3、土壤的形成与发展(2学时):了解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与发育的影响,熟悉土壤剖面观察和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
4、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土壤环境容量(2学时):掌握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土壤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5、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4学时):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几种主要有毒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与 转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防治与修复。
6、土壤农药污染(2学时):农药使用状况、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农药的残留问题等。
7、化肥对土壤及其边界环境的影响(2学时):化肥的使用状况、化肥对土壤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8、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对土壤环境的影响(2学时):了解其基本概念、污染状况、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效应。
9、土壤环境污染评价(2学时):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意义。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暂缺。
参考书:
1、 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夏立江,王洪康主编。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黄铭洪等著。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科学出版社,2003。